【我在芬兰】第29集-韩张赫依-我的兴趣之:从培养 到热爱~

2021年8月17日 0 条评论

大家好~ 今天进行采访报道的是:2021年全球“文化中国·水立方杯”芬兰赛区 暨第六届芬兰中文歌曲大赛青少年组冠军韩张赫依】小朋友~来听一听她的故事吧~

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韩张赫依,今年15岁了。我出生在芬兰,也一直在芬兰长大,我的芬兰名字叫Silja。

关于我的名字,你可能会好奇~ “韩张赫依”,是因为我爸爸姓韩,妈妈姓张,“赫”是赫尔辛基的赫,“依”是爸爸妈妈希望我“小鸟依人”的依~ 可惜我173的身高,没有办法“小鸟依人”,只能“大鸟依人”了,哈哈~

< 和我的朋友们~

我的兴趣爱好是唱歌和弹琴。去年和今年都报名参加了水立方杯的歌唱比赛。去年因为刚开始学习唱歌,只拿了个最后一名;而今年,拿到了第一名~!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看小说和动漫,我喜欢看国漫,比如魔道祖师。我可是看漫画的“老用户”了,在快看漫画app上签到1000天多了~哈哈


虽然看动漫和音乐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兴趣爱好,但是对我来说,确是让我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turning point~(先卖个关子,后面详细说明~)

先来聊一聊我感受到的中芬之间的差异吧~


首先,生活差异之:冷水 vs 热水

芬兰人太喜欢喝冷水了~ 我小时候也一样,喜欢喝冷水。但是长大之后,越发觉得,热水“真香”啊!看来中国人在哪也逃不过保温杯的魔力呀~哈哈

< 我小时候~

其次,教育差异之:先苦后甜 vs 先甜后苦

在中国,人们倡导“先苦后甜”。所以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学业上的压力会很大,反而是到了大学之后,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虽然我从小在芬兰长大,但是中国学生的压力我也感受到过~在我每年暑假回中国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时候,我妈妈都会给我报各种兴趣班,什么硬笔书法啦,美术画画班啦~

< 我和我的芬兰朋友

而在芬兰,小学、初中阶段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从高中到大学压力就开始大起来了。比如,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会根据每年的毕业人数,按照一定比例招收学生,大概每年只招收3-4个学生左右。

所以,在芬兰,考进一所大学还是挺难的,“落榜”在这里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考了4次没考上,最后换了一个专业才考上的。

不过我觉得,这也不算是坏事。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心智也得到了锻炼,多摔跤才能把路走稳~

关于我的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从事音乐方向,做一个音乐老师~

兴趣热爱的turning point~


前面卖的关子在这里要解答啦~

我是4岁的时候开始接触的钢琴,那时候对兴趣爱好没有意识,都是妈妈给我安排的。而我的妈妈就厉害了~ 她曾经是天津音乐学院的声乐系老师,还是19年水立方杯的全球冠军~ 有这样的妈妈在身边,我不练钢琴也不行呀~ 哈哈哈

还记得小时候,我练钢琴,妈妈就在旁边看着,练不完就不允许下凳子,就这样,我就慢慢学起了钢琴。其实,我也是近两年,才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音乐的。那么,我是如何从“被动”学习,逐渐的对钢琴感兴趣的呢?< 魔道祖师~

前面提到我喜欢看动漫,我非常喜欢动漫中的那些曲子。这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那该多好呀。就这样,我就慢慢地喜欢上了音乐~


因为我妈妈是音乐老师,我从小看着她上课。慢慢地,我对音乐教学也产生了兴趣,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现在,我会利用假期时间,给3个孩子上钢琴课。我很喜欢教孩子,看着他们犯错,然后再一遍一遍地帮他们纠正,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很有趣~

每次教他们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我小时候的影子,感觉自己小时候特别淘气,总是感叹,“哇!我小时候这么淘气的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的经历,也就能够体谅到妈妈的心境了。有时候给孩子们上课,我真的就像网络上,那些模仿老师动作和神态的短视频一样,不由自主地就融入到老师的角色了。

比如会说出老师的经典台词:“看什么看,盯着我脸干什么?我脸上有琴谱呀?”诸如此类的话 以前我还觉得这种视频太过夸张了,现在自己一当老师,发现真的是这样!

另外,教学的过程也让我明白了:“育人就是育己”。我也会发现:哦,原来我自己在这里也有问题。

我会把我的学生当成一面镜子,不断的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知道,以后该怎么进行教学,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我希望,通过不断磨练我的钢琴技术,提高我在钢琴方面的教学水平,未来也能够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教授我的学生,让他们弹出自己喜爱的曲子,充满感情的曲子~


谢谢赫依的分享~ 赫依真的很棒!

15岁就有意识,充分利用自己的假期,不断提高自己,往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去靠拢。

有这样的意志力,再加上妈妈强大的后备支持力量,赫依的未来不可限量! 加油!

谢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