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芬兰】第50集-旖然-为了在芬兰完成博士学位,我要经历些什么?

2022年5月9日 0 条评论

编者荐语:

“之前有个记者采访一个航天员,上天难还是读博士难。我反射性地说了句:读博啊!……”旖然需要经历些什么?大伙儿懂了吗?
🤣🤣🤣

以下文章来源于旅厨家 La Trotacocinera ,作者旅厨家TC

读博三年了,每次与家人朋友提起这个事情,他们就特别不理解读博士是什么意思,为何我的博士毕业派对总是遥遥无期。这一篇,就聊聊在芬兰读博都需要经历些什么吧。本文仅为个人经验,不代表所有芬兰博士生。

博前学习背景

我在西班牙读的化工本科,申请了Erasumus奖学金之后,机缘巧合来到芬兰交换写毕业论文。硕士的时候同时被芬兰和西班牙的大学都录取了。因为喜欢芬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选择留芬进修化工硕士。

▲我们学校的样子——一点都不像一个学校。图|旅厨家

硕士论文时,选上了一个突然让自己很喜欢的课题。写完论文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就和导师申请继续读博。

读博到底读什么?

博士学位和本硕不一样,主要的原因是——没教材啊!本硕学位都会有精准的学习计划,只要按部就班地修学分,就可以轻松毕业了。而博士学位不一样,博士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新知识或者开发新技术。而且每个专业、学校、和导师的要求都可以不一样。所以,获取学位的时间可以从三年到十几年之间不等。

在芬兰,读博士是免费的,如果经费足够还能够带薪读博。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有些人领工资,有些人领奖学金。我是属于领工资的那一部分人。博士生对于一个学校和专业来说也很重要,因为他们代表了学校在学术上的贡献。据说,在这里,每毕业一个博士生,学校、专业或者实验室就会收到一笔可观的奖金。

▲芬兰的博士帽:按照头围定制,价格不菲。图|Daderot@Wikimedia

博士学位申请在芬兰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导师和资金。与导师的关系,决定了毕业时间的长短。我见过因为多次换导师,读博二十载才毕业的。

芬兰导师对职业规划十分严谨,因为培养一个博士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我记得当时与导师提起要读博士的时候,他问了我两个问题:硕士论文还有职业规划。硕士论文在芬兰要写大概半年,为我的博士研究打下了不少基础,这半年里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考验你各方面的能力。

至于职业规划,我只说了:想在大学里教书。我从小想当老师,这世上让我觉得最重要的老师除了启蒙的那位(一般是父母)就是大学老师了。于是,我就选择了这条路。

资金放在后面的段落里说。

怎么样才能毕业?

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博士毕业的达标指数也不同。比如在我们的专业需要发表四篇论文,隔壁的生化科发个两篇就行了,但都要同时修一些共同课程的学分。

常见的必修课程有:学术写作、表达、科研伦理等。其他都是选修课,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提升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和软技能。很多软技能的要求还是相通的,比如:表达、教学、演讲、领导能力、或者逻辑思维。

这些软技能可以通过选修课、研讨会、或者参加各种项目获取。为了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写更好的文章、还有表达能力,我去尝试了很多以前从不会想着去做的事情。写这个公众号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疫情所以教室里没有学生,偌大的教室就我一个人。图|旅厨家

在芬兰读书的这几年,我学会了:简单编程、做好看又有效的报告、瑞典语、芬兰语、团队合作、领导技能。还体验了一直梦寐以求的给学生们上课的活动,现在组里已经提议让我明年继续用英语、甚至用瑞典语教本科生了。今年上课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已经工作多年专业人士,他们对我的教学内容和技巧十分肯定,也让我对教学这个理想更坚定了。学习语言只是我的个人爱好,日常工作语言是英语。

除了必修的课程,组里的教授们还会经常鼓励我们去参加各种校外课程、社交、多去了解专业课之外知识等。总之,学生的个人成长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财富,而不是单一的发文或做研究。

读博士难吗?

之前有个记者采访一个航天员,上天难还是读博士难。我反射性地说了句:读博啊!

博士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去读的,必须要有准确的目标,能够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才可以。读博的时间不确定,往往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心理压力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下,总会有人不断地质疑你的观点,而作为一个博士,你必须要一直地理性分析和捍卫自己的观点。所以博士毕业是以公开答辩结束的。

读博士同时还要准备好随时熬夜改稿、时间和精力上入不敷出的状况。我好几次写文到哭,因为目前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冷门和慢节奏的领域。一个不留意,为了采集一些信息,半年或者一年就过去了。

▲有一年为了做调查,零下十几度爬到港口的眺望塔上体验人生。图|旅厨家

济上的压力,在有些国家,博士生的工资都是低的。一方面,你的工资可能和你的研究成果挂钩,另一方面和你的领域也有关系。比如,我在西班牙的大学同学,他们博士在读的工资可能就是西班牙最低工资——一千出头。在西班牙北部,这样的工资,不省吃俭用,蹭家里的资源,是根本过不下去的。而在芬兰,芬兰有研究人员的工会,工资的阶级计算都是透明公开的,不会因为国籍低给工资。根据能力还有文章发表的进度,工资会有一些涨幅。虽然说没有西班牙那么低,但和学校外面的工资还是差很多的。比如,和我同时毕业的硕士同学,他们的工资可能比我高个20% – 50%。不过,就算是入门阶级的博士生工资,是够用的。

也不是每个博士生都有工资拿的。工资主要有两个经济来源:学校或者实验室揽的项目或者奖学金,另一个就是自己去申请的奖学金。我认识不少的文科或者商科博士生,都是要担心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收入来源的。他们在读博士的同时,要去写不少的奖学金申请书,也是另一种时间的投资。所以很多情况下,会遇到年纪很大的博士生,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带资进组”,有公司支持,就是自费学习。

但是不管你有没有工资,博士就读时,是可以享受一部分学生福利的——学生住房(比如图尔库的TYS)、学生卡优惠(ISIC)、参加学生工会(Student Union)、等。

读博:不后悔

不后悔。首先读博士能让我与我的梦想或者理想都更近一步。

在读博士的初期,大概是第二个学期时,我就已经给了自己半年的创业假。那时候对自己读博士的原因没有了解得特别透彻。第一个学期的时候,我的承压能力不强,因为本硕连读,有些过劳。虽然在商业和创业领域都有过短暂的经验,但是从没全职去创业或者工作。于是就大胆地给自己半年时间去尝试,结果还算不错。


后来,看了一圈,自己还有要读博的那种心动——嗯,还想超越自己,就回去了。至于创业,和读博士不冲突,目前我也时不时地接一些项目,做咨询,当作爱好。我可能就是经典的YOLO人,想做什么去就是了:you only live once。

现在,老师们对我很认可,芬兰的学校氛围很轻松,也没有社交压力。我的导师甚至要去修如何正确指导博士生的课。每年到了一定的时间,她都会监督我去休假,不要一直想着工作。芬兰学校的思想是:只要休息好了,你肯定能工作地很棒!对了,有工作合同的博士生也是每年能享用五周的带薪休假,和额外的假期工资补贴的。芬兰的整体学术氛围非常的平等,没有人会和你摆架子。就算是等级特别高的人也是一样的打工人——校长都有可能随时被解雇,如果能力不在线的话。

▲去年圣诞节的团建,我们一群人去“破坏”发泄,这个想法还是导师提议的。图|旅厨家

目前留在芬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工作平衡。我之前在不同的国家(西、瑞士和阿联酋)都住过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在芬兰,我能保持完美的私人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同时,在这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我接触到很多创业时接触不到的人——很多不同专业的研究大牛还有公司管理阶层。除了知识上的沉淀,在个人经验上也有很多累积。

▲学校就在老城河边,码字累了还能去散个步。图|旅厨家

就在两小时前,我刚提交了一篇论文,写得太辛苦了(改了不下二十次)。但从一开始抵触被拒稿,到现在欣然接受,心理上明显成长了很多。每次交稿,都觉得比上一次写得好,也是很开心的。大概这就和去健身房一样,刚开始疼得咬牙咧嘴,多练几次反而会迷恋上酸爽的感觉。

以此,感谢一直在支持我的家人们,也鼓励自己和处境相似的同学们:勿忘初心,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