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芬兰】第64集-Lee-移民只是第一步,移民后的生活才是重头戏(深度)!

2022年8月9日 0 条评论

编者荐语:

忠言逆耳, 移民不易。 心怀梦想, 脚踏实地。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极圈恋人 ,作者Lee

(Photo by Albee)

致新移民、有出去“想法”的你

——

“移民只是第一步,移民后的生活才是重头戏”——这句话,是2018年,一位来芬兰亲子游的国内朋友告诉我的。她曾是留学高材生,回国后事业发展也很好,对海外生活和国内的对比更立体,思考也更本质。

转眼四年过去,我又回到北欧芬兰陷入家庭,经过这些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北京之间来来往往,把学习做事当“游学”,反刍当年这位才女高度凝练的这句小结,体会倍深。

首先谈谈出国即自卑这件事。

01 

中产阶层跌落

缘何自卑?

第一部分是写给有想法“出来”的你们看的——

尤其近三五年来,移民到芬兰的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家庭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家庭,其实本身是有选择的,他们往往在国内就过得并不赖,都有一定基础,也带着孩子走南闯北十多个国家,最后他们共同选择了芬兰落地。往往张口第一句的考量都是芬兰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极致友好

近年移居芬兰的家庭收入水平、素养整体都较高,也会比较集中呈现一个“问题”:是不是出国后就有“阶层跌落”?

对大多数中年、原来中产或位居平台中高层的出国人群,在“社会身份”认同这回事上,难免自我感觉有——阶段性跌落。尤其再当周围某些华人环境还不断给你强化一个信息——“在芬兰做生意的华人都是找不到工作的那些人”时

我斗胆尝试写这篇,正是因为悲催又幸运地经历了以下一波几折——

国内职业生涯势头正旺时,随夫带娃十脸懵逼移民
到芬兰网上看不到一丝丝本专业就业机会
绝望中尝试草根创业刚努力跑通就因疫夭折
“意外”就业所谓senior manager大厂岗位
辞职回国再“游学”大数据、文旅两个行业
回芬安居陪孩子

虽然未来还要继续摸索,但至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从曾经非常阳光自信,到经历几年重度受挫后自我认知极低、抑郁灰暗,到回国内卷得如火如荼,到回芬“侧卧式躺平”先。我只想告诉所有自信、不自信的新移民——

你们几乎都比我更适合移民,因为你们更具备出来生活的基本生活资源、生产资料,对出来这件事更有计划性也准备更充足,你们理应更自信千万不要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原本正面的心态

近年出来的人,一是确实现在和以前的社会身份优越感对比鲜明,至少那些吹捧你的人少了;二是在国内发展好的,其实可能和欧洲本地的用人需求更不匹配,受挫感越强。

例如,有朋友从国内被誉为上岸的“岸”的体制内辞职出国,在芬兰以一技之长开店营生;还有朋友在国内一线城市踞10套……以上房,夫妻名校毕业,工作条件优越,到北欧从投资餐饮这样的实体做起,而鉴于本地人工成本高昂、劳工权利保障太好,当老板的不敢随便聘人,因此餐厅每天太多事都须这样的投资者兼创业者整个人从早到晚深陷其中,华人老板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长比起北欧打工人大太多了。一是本身从事的是服务行业,二则大多老板也得亲力亲为服务顾客,三是从早干到晚周末开店休息很少——但关键还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下面来“比一下”

对比北欧普通打工人——无论白领、蓝领,只要不是在中资出海企业工作,只要在真正的本地企业工作,加班情况普遍很少,有的就不加班。入职第二年起年假一个月,夏季人们喜欢集中带薪休假个把月。对比下,自营业者基本不敢休长假,有的甚至出国几年还没真正舍得像样地去国外度假——尽管他们未来其实也完全有能力更换投资标的,或变卖餐厅提前退休——确实客观说前者工作环境更舒服。

如果说劳动强度的鲜明对比还不算什么,那么至少是短期(重新搭建生活的必要发展期)社会身份跌落,则让一部分(绝不是所有)到海外“创投”移民的中产以上的人群五味杂陈——

首先,如果你在国内做中高层管理岗,肯定第一反应是在北欧找个白领工作,但如果不做IT研发岗或去干芬兰土著不愿干的“护工”,确实很难过来找到工作。因为,一,你没有本地学历——读研出来不好就业;三,本地企业管理层岗位不真正需要移民,自降几级想去当assistant,公司又会因“资历过高”不要你;四,我之前写过,有70-80%的工作机会就不会放到互联网上,只能熟人介绍内推。作为初来乍到者,你万幸居然有本地朋友愿意一有本公司职位缺口就告诉你,还得刚好你认识的这位朋友所在公司那会儿有空缺、专业还能对口——这几率比买彩票中奖还低——和曾经工作能力关系真不大——所以你否定自己干嘛

于是,你退而求其次想给当地华人打工,但能雇得起你的老板真的不多。福利保障不到位的老板还很怕你告ta,能用亲朋不用不信任的人

最后,你一咬牙自己干点什么。

无怪乎——在当地华人普遍认知里,创业、做生意的移民确实往往就是无法就业的。

而创业的话,又因为国内虚一些的商业模式、新的玩法确实很难在北欧复制,真正能做起来、很可能给你带来稳定营收的还是餐厅、超市等“非常实”的传统产业。所以即便在国内蛮有优越感的人群,到了北欧,难免会经常听到一些影响自己心情的说辞——“你这专业是找不到工作的”,“你们,做不了这些的”“你还是安安心心在家带孩子吧”,“你现在怎么做这样的事?”

在芬兰,确实最自豪的事,就是,有一份别人给你发工资的工作——我相信有一天,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有人给你发工资会是一件心理感受非常好的事。因为产业升级等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本来就是任何社会在某个阶段很正常的事,只是之前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太多机会

这部分不展开,仅仅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帮助有想法出来的你——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新环境游戏规则,才能正确评估情形,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建设可持续的正面心态,去走好未来移居生活“重头戏”的这一步

02

认清自己和世界

凭啥自卑?

这部分,写给在芬兰创业、自主就业的部分新移民看。

仅个人而言,我更欣赏那些创业的人,因为确实对人的考验更全面。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显然未必是一个好的创业者——不信你叫ta出来自己做做生意看看能不能扛住风险、敏感机会、养活自己。

插一段,最近很火的国产剧《梦华录》就触及了商人社会地位的问题,我国古代“士农工商”,排第一是当官的、读书人,第二个是农民,第三个是工人,第四个才是商人,是“不入流”的。但是《梦华录》的火,已经侧面印证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面对营商者地位提升的普遍认知。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某些海外华人眼里,营商者依然是不入流的——这个想法其实只能侧漏自己眼界的局限——世界很大,不止北欧;世界很大,华人营商者不是没地位,而是要努力融入本地商业生态,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况且,据我了解,也有在芬兰就业当白领后,又去辞职创业的,如果说出国后,你还要用一种评价体系去评价别人,自己还要受困于一种单一评价体系——出来图啥呀

况且,据我了解,也有在芬兰就业当白领后,又去辞职创业的,如果说出国后,你还要用一种评价体系去评价别人,自己还要受困于一种单一评价体系——出来图啥呀

再回到之前提到的“结构性失业”,在芬兰,更多是这种情况——

近年来新近的、在国内条件优越的移民,在国内“混得好”,恰恰是因为人家是在国内职场环境培养起来的优秀的一群,确实很可能人家最适应的就是国内职场环境,到了海外未必一开始匹配度那么高。反过来正如疫情这些年,尤其前两年随着国内产业快速恢复,叠加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也有一些海外华人萌生出回国发展的想法,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大多数还停留在向以前同学朋友打听的阶段——毕竟对在欧洲顺利就业的白领来说,ta是这个欧洲职场环境培养了几年的,一旦回国,首先能不能再成功就业?薪资如何?会不会水土不服?

——

简言之,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最适合换国家工作呀,但不代表这些在异乡找不到工作的人群不优秀。一旦回到客观,这个逻辑其实不难厘清,但更多人是受困于自己的心理和外界环境的PUA——那就赶紧离开有毒的人,自己好好过生活。

其实以“好心”“关心”为名,给你带来无尽negative信息和嘲讽打压的,不外乎两类人居多——一是,自己也没见混多好,或者心头有人生遗憾的,打击新来者找平衡的;二是好不容易在本地当上白领,赶紧展示优越感以获得满足的。

然而人生本起伏不定,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也没有哪个就职平台是保证能干一辈子的,万万不可为人傲娇、仗平台自觉高人一等,能帮人时尽量帮,总有自己也需人扶一程的时候,即便帮不了,对人好言一句三冬暖,真正心智成熟的人会感激。而当新移民理解到人都是有意无意带着动机说话的,至少就很难感到“受伤害”,很难因为别人告诉你“不行”就慢慢否定了自己这个人的基本面,而有一个坚实的、正面的心态,就是你搭建坚实的海外生活的第一步

其实移居几年就会发现,曾鼓励过你的人,即便无法帮多大忙但能正面肯定你、友情提供过职业生涯发展信息的芬兰职场华人,其实他们往往自己过得就不错。这些心灵自己有力量,不自卑,不生妒,就会愿意帮助他人。长此以往,其实人脉终究会互相支持。

03

夯实自己底层

必有可走之路

最后交代我非常短暂的芬兰职场经历。

最初是一位公号读者给了我一次兼职机会,是和中国来的校长和孩子们交流,带他们一起去芬兰本地的营地,并翻译小学高年级课堂内容,在我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谢谢这些特别优秀的校长、老师和同学们以及中国来的投资人、企业家家长们因为自身优秀的修为予以鼓励和包容,并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让雇主下次还想到找我——这样,在积累到刚开始要第二次兼职时——兼职经验对找全职工作有益——收到了一个出海中资ICT大厂的面试通知。整个过程顺利,我希望履约完成第三次兼职再去,对方也同意等,于是就在完成最后一次兼职后无缝隙入职。

为何辞职?我只谈个人原因。真正让我决意走,其实是发现我的岗位并不能发挥关键能力,做了一段时间已能hold住工作,即便在疫情期间也能把KPI努力拉起,但因为做的不是能力底层里面擅长的、真正有自信的事——比如做管理、本专业,或是曾接触过的行业里更相关一些的领域,又因为无法跳到当时很有兴趣的数据分析相关的岗,一时看不到发展的希望,而回国有更大选择空间,有更大几率去从事自己真正有兴趣的领域继续学习积累——主要是当时匹配度问题。

我两年后复盘时会认识到,当时自己在那个具体岗位也存在一些经验不足,如果按回国积累后的经验再去做当初同样的事,会更从容。此外,在国内短暂游学期间有机会正常带团队,但在芬兰当时所谓senior manager岗,不能话事、不带团队,也无法真正决定自己手上工作的基本安排。其实,曾经能在职场升到中高层管理的人,几乎都是从基础岗位干起的,不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只是当你为了有一丝丝机会在海外就业,要回过头重新去做原本应是十年前做的那类其他领域基础岗位时,就会思考有没有一点兴趣的问题——不是职位高低,而是,有没有可能做自己还有些好奇心的事。因为余生有限,我们不要太亏待自己,薪酬、平台、空间、兴趣,要能有一件真正打动自己的,又毕竟,一件事,理应是需要沉下来花上大几年积累的,所以要想好。不要仅仅为了面子、在海外华人圈抬得起头去工作,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

最近看到有关TikTok的劳工问题等出海企业文化冲突的舆论讨论,今天看这样的问题,会有新的理解:

估计因为北欧福利好,英国本地团队选择多,高薪未必买得到人们不愿意交换的东西。所以一些中资出海企业人员在某个发展阶段出现流动频繁(想必搞得HR压力不小)、舆论评议都是极其正常的。而对企业来说,平常心就好,既然笃定选择了欧洲本土文化不认可的内卷开路,就必须接受这种人员高速流动的高招聘成本和声誉上负面影响——很难平衡,那就选择。不是什么事在当下发展阶段都必须有最优解,有时候追求完美答案本身就是错的

最后,简单探讨下“保底营生”的问题。

正因为经历过在北欧难就业的抑郁期,当时低谷期真的好羡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美发师等手艺人真比白领出国好就业。多几个“底层”技能,你安全感会更强。那天问一位做投资的读者朋友:你的“保底营生”是啥?他开玩笑答:插秧子,我可以,你呢?

我……兜底营生,在国内可做“didi代写”,专切帮写“一把手讲话稿”的细分赛道。兴许还能回到十年前做某个细分领域的分析师,或者KA售前、品牌最基础工作……海外?不怕被笑话,可能在海外经历过求职受挫,回国期间,还曾下意识留意一些在海外有饭吃的技能领域,会比较几家美甲店,思考为啥我要做这件事一定往深里就会做不好,会去问SPA馆技师她学了几个月……家庭经济万一遇到问题时,希望的保底营生是去努力做个自由快乐的小贩。有过海外谋生经历、经历过环境重大变迁的普通人,一定会相信多几套“操作系统”,就会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你的“保底营生”是什么?评论区见

事实上,真没人会去取笑在北欧低调大手笔投资文旅度假产业的背后金主,也当然欣赏人在海外能把电商平台做起来的那些新兴产业创业者——关键是,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刀枪不入的从容,开放的心态,乐观的预期——不是对某件事能不能做成的乐观预期,而是对作为一个人有能力安排好自己余生的信心——人生的目的不是名利,而是幸福。

身份的等待只是第一步,今后生活的重建才是重头戏好的心态是一切正向的开始——我不会害怕别人比自己过得更好,写这篇分享,是希望新来的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过得更好。在海外他乡,也会有互相认可的人,在互相支持。也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可选择,不因没能成为那个“唯一标准”而暗沉下去。

决定人生幸福的,归根结底也并不是家乡和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