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芬兰】第68集-文童-芬兰学校逼初一的孩子去打工?挣不到钱就要在学校捡一天的垃圾……

2022年8月16日 0 条评论

编者荐语:

“学校要停课一天,要求每个学生去打工,把挣到的工资上缴,不缴钱就要在学校捡一天的垃圾……”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们最终做到了吗?请看详情!😄👇

以下文章来源于开阔三观 ,作者文童随笔

三月份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拿了一张纸给我看。学校要停课一天,要求每个学生去打工,把挣到的工资上缴。这看起来有点儿不合理,是不是有敲诈童工之嫌呢?

学校给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告诉孩子们应该去哪里找合适的工作,比如父母的公司、商店、快餐店或是在家里帮父母有偿干家务。然后学校就等着孩子们把挣到的钱缴上去了,不缴钱就要在学校捡一天的垃圾。乍一看好像还有一些江湖的帮派作风,因为不缴钱就要被惩罚捡垃圾。孩子的底线是不想在学校捡垃圾,捡垃圾是户外活动,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

不想捡垃圾,那就需要找到一份只干一天的工作。这看起来不容易,因为毕竟只是初一的学生。

孩子倒是很乐观,告诉我她和同学一起已经问了几个商店。我问了问她们找工作的经过,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劲。

她们去商店问了问店员,人家礼貌地告诉她们如果有机会就会和她们联系,可是人家没有要她们的联系方式,她们也没有留自己的联系方式。人家不敢要她们的联系方式情有可原,因为她们是未成年人;她们不留自己的电话那就是经验问题了。看来双方都没有诚意。

和孩子谈了谈找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分析了在哪里有可能找到工作,并且告诉孩子全力支持她去找工作。

最好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去申请同一个工作。

虽然没有工作经验,还是要准备一份简历。要简单介绍自己的优点和写明自己的联系方式。

遇到拒绝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接受的现实。一个商店立马告诉没有职位,孩子有些沮丧。

要理解对方。一般工作单位不会轻易提供一天的工作,因为用人单位的成本太大。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有岗位/安全培训,更别说是未成年人了,而且还需要有人指导怎么干。只干一天,用人单位没有利益可图。公司是要盈利的,不是慈善机构。问了几个商店后,孩子自己就明白了一天工作不好找的原因。

越是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有时成功的希望反倒越大。被拒绝了几次,孩子不想再问图书馆了,因为她感觉那里希望更小。我劝她试试,结果图书馆负责人第二天给孩子打来电话,遗憾地说没有工作机会。虽然结果不尽如意,但这是收到的唯一正式答复,孩子学会了怎么礼貌地回答这类电话。

要有针对性地突出自己的优点,不要千篇一律。比如问图书馆就要告诉人家自己爱看书。去问德国的杂货连锁店就要告诉人家会说德语。

和孩子带着希望一起去寻找没有希望的工作,才知道这是对孩子们的一次锻炼。初二孩子们就到打工的年龄了,他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大部分在职的芬兰人在夏天要休假(请看芬兰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芬兰百态(18)),可是商场、餐厅、咖啡店和快餐店还要正常营业,这为芬兰的孩子们提供了很多的打工机会。孩子们要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他们要学会和同事想处,作为一个团队把工作一起完成。在打工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有辛酸和泪水,可是这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很多芬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暑期打工的经历,他们更能理解底层员工,制定的政策也更接地气。

最终孩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已经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孩子帮忙把家里的一部分玻璃擦了,付给了孩子15欧元。

学校只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不是这次活动的受益者。最终的受益者是一家“青年人癌症研究与预防”的机构。孩子们上缴的钱没有经过学校,而是直接转账到了该机构的账号,学校也避免了雁过拔毛的嫌疑。

这项活动是芬兰学校的一项正式活动。芬兰语的名称是Taksvärkki;对应的英语名称是Operation a Day’s Work (ODW)。

其实这项活动于1961年起源于瑞典。为了纪念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的联合国秘书长,瑞典的学生发起了募捐活动。

1967年,芬兰的学生为了资助秘鲁的教育而开始募捐。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基本上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芬兰的大部分学校开始每年募捐,即学生把一天打工的工资捐献出来,主要用来改善发展中国家儿童和青年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把打工挣到的辛苦钱捐献给不认识的人或是机构,也算是对孩子们进行的一次爱人如己的教育。

这是世界的呼唤,这是孩子们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