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芬兰】第76集-蒂朵-走出去看世界的那些人,过得怎么样?

2022年9月19日 0 条评论

编者荐语:

​走出去看世界,就是为了放下偏见,去体验,去思考,去权衡。

祝读者们早日实现心中所想,加油!

–蒂朵

以下文章来源于旅居北欧芬兰的一些事儿 ,作者蒂朵

假期过完了,最近一直没有更新公众号,因为最近确实被芬兰森林里的蘑菇和蓝莓吸引了去,即使生活又回到每天忙忙碌碌,但又总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巡点乐趣。

在国内时成天穿梭于于人流与堵车中,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时常觉得很疲惫。如今在北欧最唾手可得的就是每天可以去森林里走一走,放松不少。

最近朋友一家也有了移居芬兰的想法,后台也总能收到读者的留言问我芬兰的各种事情。我来的时间并不久,利弊我也说不太透,但是我可以写出真实的话,因为大家需要更真实的体验。

移民第一代是最辛苦的。

不论是以留学身份还是工作身份还是创业身份来到这里,我们这些普通的家庭,家里总需要一个人肩扛重任为了能留下来而努力付出。酸甜苦辣咸,都要尝一遍。即便你在国内很优秀,但来到国外怀才不遇是很正常的现象。第一代移民要比想象的付出的多得多。所以当决定要来芬兰打拼,憧憬之余也要做好努力拼搏的准备

前几天跟朋友一家吃饭,朋友的先生来到芬兰十几年,从当初独自一人带着一个包来芬兰,再到如今一家几口整整齐齐,他们夫妻为之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我认识的两个女性朋友都和我说过刚来的时候,因为没有朋友,丈夫需要出去工作,她们也因为语言不通成天蜗居家中,冬季的黑暗与寒冷让人一度徘徊在抑郁边缘。这个感受我也是有过的。

后来我知道,人要学会拨开心里的乌云,无论什么天气。

人的适应能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初来乍到时都是兴奋、谨慎、胆怯的,就像一个婴儿般逐渐试着脱离母亲的怀抱,但无论何种情绪,随着时间也会慢慢的脱落了初来时所带来的那些情绪,一边尝试如何更平常心的适应,一边逐渐会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时间久了那些憧憬会被现实磨平,那些困难也终会被打败。平常心留下来,第二故乡会感受到委屈与难行,但也会像家乡那样付出热情与喜爱。

当逐渐的适应了环境,开始勇敢的迈出去,交朋友、学语言、找工作,融入当地,一切也会逐渐变得井井有条,让我们看看平和心态下,体会北欧真实的样子。

北欧的生活很平淡,要想适应的快一点,人就要变得更积极一点。

芬兰教育真的不错。

我只能先写关于幼儿园的,因为我的孩子正是这个阶段,其它教育环节我还未曾接触。

回想孩子三岁前的时候,每每抱着怀里那个乖巧可爱得小孩,一想到三岁就要上幼儿园了,一股不舍与心酸涌上心头,这么小,这么可爱,去人生地不熟的幼儿园,会不会受委屈,会不会想妈妈,能好好吃饭吗,能好好午睡吗,会被小朋友欺负吗?

如今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多少有点玻璃心了。现在我想说来到芬兰后我觉得幼儿园真是个好地方,一个让宝宝快乐妈妈开心的好地方。每天早上巴不得马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我也终于听到了那句“妈妈,我好想去幼儿园啊。

夏天玩水、冬天滑雪、滑冰、雪山徒步,春天去动物园看动物,有滑雪比赛的时候还会带他们去开开眼界去现场观赛,秋天的时候还会去森林认识树叶。

可以感受到芬兰教育里的融入大自然不止是说说而已。森林、湖水、冰雪都是芬兰教学里的教材。比如去森林“冒险”,也是芬兰比较著名的森林教学。在森林里孩子们会去寻找不同的树叶、树枝,组成喜欢的小动物图案、或者认知颜色、形状等等,教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玩,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个在芬兰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通过”玩“的途径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每天有集体玩耍时间和自发玩耍时间,孩子们通常是在玩的过程中由自己解决自己的“小问题”。芬兰的幼儿园,学龄前的幼儿会被安排大量时间在玩耍和探索上。

教育排名全球第一的芬兰,到底如何牛?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孩子的天性,不鸡娃,让孩子回归到孩子的本质,或许这就是其中的奥秘吧。

今天先写这些,后面有时间还会继续写这篇的续文。

走出去看世界,就是为了放下偏见,去体验,去思考,去权衡。祝读者们早日实现心中所想,加油!